摘要:“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迈上万亿斤新台阶。粮食总产量自2007年以来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09年达到10616亿斤,比2005年增长9.7%。肉、蛋、奶、水产品、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
9月24日,全国最干旱少雨地区之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生产传来喜讯。
宁夏粮食播种面积达1266.1万亩,总产量预计达350万吨以上,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比“十五”末增加50.2万吨,增长16.7%。加上2004年、2005年粮食增产,宁夏粮食生产连续7年实现增产。
“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迈上万亿斤新台阶。粮食总产量自2007年以来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09年达到10616亿斤,比2005年增长9.7%。肉、蛋、奶、水产品、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粮食丰收,实属不易。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和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丰收”的有力保障。
“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确定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三大任务规划,粮食生产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优粮工程、动植物保护、种养业良种等一批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财政专项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2009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分别达到8.99亿亩、8.75亿千瓦,比2005年提高8.9%和27.7%。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5年的48%提高到51%。
今年10月,科技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在江西南昌召开“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现场观摩会”。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科技部通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项目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累计建设工程面积达6.83亿亩,增产粮食共计4008.68万吨。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组装集成出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大粮食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安全栽培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其中,通过超高产关键技术攻关,创造了一批作物超高产典型,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制单季稻亩产超过900公斤,黄淮地区创造了50亩超高产攻关田小麦玉米两熟平均亩产1770.5公斤的纪录。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也为粮食增产“保驾护航”。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稳定并继续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
2009年,我国耕地流转面积达1.5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2.4%;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22.4万个,带动1亿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4.64万个,实际入社农户达2100多万户。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由2005年的1.33∶1,提高至2009年的1.7∶1。
同时,为增加商品粮供应,缓解粮食供需紧张的状况,保障食品安全,“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和现代农业示范建设项目。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粮食主产省(区),以地市为单位,开始集中连片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黑龙江、山东、湖南等粮食主产省(区)已建成一批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由长期短缺向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方向转变,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品种结构优化。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有效解决了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