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 记者:曹茸)滴灌,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灌溉的一种方式,适用于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的灌溉,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0%,提高肥效一倍以上。然而,这项引进我国已有20余年的节水灌溉技术,让农民接受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向大水漫灌说“不”
3月18~19日,记者来到河北省永清县大青垡村,农业部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执行的“中国华北地区集约化农业的环境战略”(ESIA)项目示范点就在这里。
村民马庆华建了一亩“廊坊40型日光温室”,种植的是黄瓜,记者看到每行蔬菜下面都铺设了一行管道,管道上覆盖着塑料薄膜,加上蓄水池和潜水泵,这一套设施就构成了“膜下滴灌”。
“原先大水漫灌时,这一水就需要40来块钱,添上肥得八九十块钱,滴灌后,一次水才花几块钱,添上肥也不过10块钱。大水漫灌时,棚里湿度大,病虫害也多,那时一个棚一年最多挣一万多块,现在能净赚3万块钱。”马庆华告诉记者。
马庆华是大青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会员之一,通过合作社销售黄瓜,现在卖到了2.6元一斤。合作社理事长李贵勇告诉记者:“如果用以前大水漫灌的方式浇地,到现在得浇水6~8次了,用了滴灌后,只浇了4次水,每次10来立方,4次水量才相当于过去的一次。而使用水溶性滴灌肥,每次只要10~12斤,原来一次就得百八十斤。”
记者了解到,蔬菜种植效益高,但耗水耗肥量也很大,相当于大田作物的8~10倍,俗称“一亩园,十亩地”。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了大水漫灌的种植方式,河北省蔬菜的用水量占到农业用水的15~20%,然而,大水漫灌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20%,其余都被蒸发了,以番茄为例,每亩地用水多达400立方。
ESIA项目中方负责人、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安沫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采用滴灌后,水资源利用率达到80%以上,在蔬菜的整个生育期每亩只需浇水220立方米,节水45%,如果全省300万亩日光温室蔬菜采用这项技术,每年可节水5.4亿立方米,相当于半个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可供2180多万农村人口一年的生活用水;如果在全省1700多万亩蔬菜中推广,节水就是30多亿立方,相当于河北每年超采地下水的水量。
农民成滴灌技术“铁杆”
技术实不实用,还得看农民能不能“买账”。天津市宝坻区圣人庄村农民胡志远看了马庆华的温室后有点动心了,“这里的设施比咱家的好,回去也打算试试。”当记者问他能否接受滴灌技术时,胡志远笑着说:“原先也是大水漫灌,现在亲眼看到滴灌的效果了,咋不能接受呢!”
胡志远家里有两个棚,种的是西红柿、黄瓜和辣椒,他所在的村有40多个蔬菜大棚,农民很需要技术指导。ESIA项目专家李藏朝告诉记者,像胡志远这样的农民还有不少,都是听了宣传后,前来参观或打电话咨询。项目办会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免费技术服务。
李藏朝还给记者讲了河北栾城农民冯双利夫妇的故事:两口子种了4个大棚西红柿,也是看了介绍打来电话咨询,我们给他们邮寄了一些技术资料,进行了技术指导。从种到收,冯双利只打了5次药,比以往少了20多次,4个棚一共2.5亩,去年每个棚纯受益达1.5万元,往年最多也没超过1万元。从此,这两口子成了滴灌技术的“铁杆”,还带动了村里20多个农户。
据介绍,在项目实施区内,即河北的藁城市、徐水县、衡水桃城区、永清县和肃宁县,滴灌设备的先期投入不需要农民掏钱,完全由项目出资。项目之外的不少地区也采取了“政府出一半,农户出一半”等补贴措施。
“就算政府不补贴,自己买也划算。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但两三年就能收回成本。”采访中,不少农民这样对记者说。他们也算了一笔账:建一个一亩的日光温室需要2~4万元,能使用5年左右,一套滴灌设备需要2000元,其中,水泵寿命10年,支管和滴灌带需每年更新,花费600元左右,而一个蔬菜棚每年净利润可达2~3万元。
观念的改变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ESIA项目的核心就是滴灌技术的应用,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减少了用水量、用肥量和用药量。同时,还包含了防虫网、丽芽小蜂、黄板等生物防治理念,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安沫平告诉记者,“据统计,采用项目技术包后,可节水45%,节肥44%,节药72%,每亩可增收1320元,全省增收39.6亿元。”
ESIA项目自2002年启动实施以来,德方预计投入520万欧元,中方投入8000万元。然而,滴灌技术及环保理念的推行并非易事。“在中国,大部分农民习惯于大水漫灌,他们认为,多浇水、多打药、多施肥总比少浇、少打保险一些。对于生活还不富裕的农民来说,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节水、环保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让农民牺牲经济利益去保护环境是不现实的。”ESIA项目德方负责人薄希泰(BengtBohnst鄄edt)对记者说。
“其实,技术本身的推广并不复杂,关键是改变农民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素质。开始,我找了几个典型农户来示范,节水、节肥的效果超出我的想象,看到效果后,更多农民也开始参与了。”ESIA项目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卢育华告诉记者。
说起农民观念的改变,李藏朝也感触颇深,“开始几年,农民对这套技术将信将疑,西红柿没毛病,到日子了他们也得琢磨着打点药。很多时候道理他们挺明白,但是一扭脸儿,还是按老习惯来,确实有点像自制力差、还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小学生。而现在,实实在在看到效果后,对专家的话是言听计从。”
目前,ESIA项目模式已在河北省50余个蔬菜生产县推广开来,为此,省财政每年拿出2500万元用于相关设备、技术服务等投入。正如薄希泰所说,“好的推广项目在于它的可持续性,可持续的推广意向和措施比已经推广了多少亩意义更大。”让更多的农民受益ESIA项目的先进理念及技术,这是留给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的任务。
链接 节水农业
今年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二届“中国水周”。在全社会日渐关注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氛围下,农业节水也变得刻不容缓。
节水农业是指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节水农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学范畴的节水,如调整农业结构、作物结构,改进作物布局,改善耕作制度(调整熟制、发展间套作等),改进耕作技术(整地、覆盖等),培育耐旱品种等;二是农业管理范畴的节水,包括管理措施、管理体制与机构,水价与水费政策,配水的控制与调节,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等;三是灌溉范畴的节水,包括灌溉工程的节水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