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9拉斯维加斯(官方认证)网站服务器-Las Vegas Application

黄淮冬麦区小麦质量分析与研究力助我国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1-08-08    作者:管理员    点击:8624次

    农业部网站讯   86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主持的黄淮冬麦区小麦质量分析与研究项目在京通过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由李振声院士、程顺和院士、庞国芳院士等11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课题组20082010年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162个乡镇(2010年为135个乡镇)农户田间及对应乡镇粮库,抽取1385份农户田间小麦样品和424份粮库仓储小麦样品,开展小麦质量调查与研究,取样范围广、数量多,按国标分析其品质性状,获得的信息实用价值高;获得了小麦主产区的品种布局和品种质量信息,鉴定和筛选出了一批在生产上品质较为稳定的优质小麦品种;验证了稳定时间仍是优质小麦比例较低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明确了农户田间小麦品质与粮库仓储小麦品质的差异,分析了优质强筋小麦的区域分布特征;所构建的可供网络查询、包括小麦样品基本信息、籽粒物理性状、蛋白质性状、淀粉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等40多种信息要素的《小麦质量数据库》,数据量达64000个,为我国小麦产业政策制定,优质小麦生产区域规划、标准制定、育种栽培、食品加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撑。该项目成果具有创新性,应用价值突出,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应加大支持力度,扩大研究范围,长期坚持下去。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介绍,黄淮冬麦区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在我国小麦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课题组选择黄淮冬麦区开展小麦质量分析与研究,旨在通过加强基础数据分析研究,提供当年小麦主产区小麦品种及种植区域信息、商品粮品质现状,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潜力,小麦品种籽粒质量在生产上的表现和质量稳定性,以及优质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从而指导小麦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魏益民告诉记者,连续三年定点实地取样、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黄淮冬麦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呈现集中趋势,单产水平较高,在调查到的60份农户田间小麦品种样品中58.3%的产量达到500公斤/亩以上;黄淮冬麦区优质小麦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稳定时间较短,其次是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黄淮冬麦区农户田间小麦样品的容重3年平均为791.7/升,蛋白质含量为13.9%,湿面筋含量为31.1%,稳定时间为5.9分钟,优于粮库仓贮小麦。

  课题组为此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小麦育种在选育高产品种的同时,应兼顾优质特性的选育和优质水平的提升,特别应注重优质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的协调性,同时要关注小麦品种的食品加工特性、中国传统食品的适用性以及消费者对面粉及面粉制品白度的偏好;二是优质小麦的生产应选择具有优质小麦生产能力或潜力的区域,田间管理措施在保证高产的前提下,要注重提升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措施的推广;三是高产优质小麦育种的品种资源短缺,育种材料来源领域狭窄,材料创新显得十分薄弱,在一些地方科研院所显得十分突出;四是我国现行的《优质小麦强筋》标准中的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取值水平既要尊重现实水平范围,还应考虑食品加工业的需求;五是现有的粮食收贮模式和定级标准,导致了粮库小麦样品的质量低于田间小麦样品的质量,现有的混收混储模式也导致了食品生产无优质小麦可用的现状,目前的小麦收贮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食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