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9拉斯维加斯(官方认证)网站服务器-Las Vegas Application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时间:2009-02-18    作者:管理员    点击:3589次
    小麦整个生长阶段,植株各器官均可遭受病原和害虫的侵害。据统计,每年小麦生长及储藏期间因病虫为害而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20%。例如,条锈病在1950年、1964年以及1990年发生全国大流行,共计损失小麦约116.5亿千克;秆锈病1956年和1958年在江淮一带流行,仅苏、皖两省就损失小麦10亿千克;90年代以来麦蚜发生与危害迅速上升,在大力防治的情况下,每年仍造成小麦损失5000千克以上。因此,在生产上应通过准确及时测报,采用农业技术(如抗性品种、精细栽培、科学肥水管理、控制和减少传染源等),配合以高效、低毒、低残留专用化学农药,适时精确防治,将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确保小麦优质、高产、稳产,增加小麦产量和农民收益,并减少环境污染。

    技术要点:

    (1)小麦病害防治技术

    充分利用农业、物理和生物等措施,增强小麦抗逆和抗病能力,降低病原基数,切断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同一病害因环境和气候差异,造成病害流行的地区不同,因此要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病害测报站,有经验丰富的植保技术人员深入村庄、田间调查,根据当地过去(尤其是上一年)病害发生情况,结合天气和苗情,综合病害发生条件,作出病害发生、流行、为害的准确测报,掌握小麦受害敏感生育期、在发病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专化性农药科学施药防治。

    ①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是我国小麦上发生最广、为害最大的一类病害。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三种,田间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的特点加以识别。主要分布区域为,条锈病: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河南、云南、青海;叶锈病:全国大部分麦区;秆锈病:西南、华南、华北、东北等。发病特点: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

    由于小麦条锈病和秆锈病病菌越夏、越冬需要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还需随季节在一定地区间进行规律性转移,才能完成周年循环。叶锈病虽然在不少地区既能越夏又能越冬,但区间菌源相互关系仍十分密切。所以,三种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地说,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

    农业防治:a.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合理搭配和轮换,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小麦锈病致病流行小种变化较快,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流行小种不同,因此要不断培育抗新流行小种的品种。b.调节播种期。如在陇南、陇东、川北、关中、华北等广大冬麦地区,不宜过早播种。播种越早,秋苗条锈病发生越早、越重,为当地提供了越冬菌源。因此,在保墒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不要早播。c.及时翻耕灭茬和中耕,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菌源。d.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南方麦区雨水多,麦田湿度大,有利于锈病发展,加强开沟排水,可以减轻为害。e.合理、均匀施肥。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以防止贪青晚熟,加重锈病为害。尤其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增施这两种化肥,可以减轻锈病为害。f.加强测报,及时喷药控病。

    化学防治:a.药剂拌种,减少病原菌。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千克种子用约60克拌种。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会影响出苗。b.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锈病中心,应及时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千克喷雾,或对水10~15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达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3倍浓度喷雾。常用药剂有:粉锈宁、速保利、广枯灵、3%广枯灵水剂。

    适用范围:全国各地锈病发生危害的麦区。

    注意事项:在锈病发生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若发生大流行情况下,除及时防治发病严重的麦田外,要对周边发病轻和不发病的麦田施药剂防治,以控制病害进一步蔓延,减轻损失。

    ②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潮湿及半干旱地区,过去仅在我国西南各省和山东沿海地区发生较重。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全国有 20个省市普遍发生,其中除西南地区外,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发病亦较重。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差异是显著的,在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中,抗病品种不失为基础措施。但由于病原菌致病性变异快,品种抗性退化速度也较快。品种抗病性丧失大是当前垂直抗病性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些品种具有“慢(耐)白粉病”的抗性,对不同病原小种抗病性差异不大。这种慢白粉性较垂直抗病性持久、稳定,应加强研究和利用。

    农业防治:a.种植抗病品种,特别是具慢(耐)白粉性品种。在常发重病地区,对品种的抗性要求要高一些,在一般发病区可低一些;b.根据品种特性和麦田肥力水平合理密植;c.采用正确的栽培措施可减轻发病。例如,施肥要合理,注意氮、磷、钾肥配合,适当增施磷、钾肥。南方麦区注意开沟排水,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此外,在自生麦苗能越夏的地区,应在小麦秋播前尽量清除田间和场院等处的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 

    化学防治:在种植的品种不抗病或抗病能力弱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是最重要的防治措施。药剂防治的重点是长势好、产量高、发病较重的地区和麦田。常用药剂:a.三唑酮(粉锈宁),每亩用有效成分8克,在小麦孕穗-抽穗阶段喷洒1次,一般可控制此病的为害,并可兼治小麦锈病。在秋苗发病较多的地区,用三唑酮拌种可有效地控制秋苗期的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并能兼治各种黑穗病和秋苗期锈病。 拌种的用药量是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b.保丰宁、植保宁、复方粉锈宁等,防治效果也较好,用量用法与三唑酮相同;c.三唑醇(羟锈宁),其施用方法与三唑酮相同,用药量减少一半;d.硫制剂,如波美0.5~0.8度石硫合剂、胶体硫2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每亩0.5千克,这些药一般需喷2次以上,每次间隔7天左右,开始喷药的时间也应提早一些。

    适用范围:全国各地白粉病发生危害的麦区。

    注意事项:在白粉病发生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若整株叶、茎、穗大部分都发病的情况下,喷药基本无效果,主要依靠品种本身的抗病性控制病害,但需控制该病的扩散危害。

    ③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为害不仅造成产量损失,人、畜食用病麦粒或面粉后,产生头痛、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长期食用还可发生器质性病变。赤霉病因我国南北麦区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不同,病害侵染循环也不一样。不论是南方麦区或是北方麦区,带菌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壳,一般年份到小麦扬花前均可成熟。小麦扬花期遇雨发病就重,反之则轻。同一品种,低洼湿度大的田块较湿度小的田块发病重。因此,扬花期雨水多的年份特别要重视化学防治工作。

    农业防治:a.选用抗病品种。b.清除初侵染源。南方麦区重点抓稻田灭茬,清除表面稻桩稻草等病残体,北方麦区重点抓玉米根茬、棉铃和田边地头的玉米残体等病残体的清除。对病残体进行堆沤腐熟或烧毁。c.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化学防治:在小麦初花期至盛花期采用,药剂如下:a.80%多菌灵微粉剂每亩5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50~7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b.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50~75克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分别对水喷雾,或进行低容量喷雾。如果扬花期间连续下雨,第一次用药后 7天下雨趁间断时再用药一次。

    适用范围:全国各地赤霉病发生危害的地区。

    注意事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越冬菌量、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而湿度和降雨大小是赤霉病流行的限制性因素。赤霉病的防治要综合治理,最根本的应从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着手,结合栽培管理来控制。

    ④小麦病毒病防治技术

    近年来在小麦上已发现30种病毒病,我国常见的有7种。小麦病毒病是我国北方冬麦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小麦上的严重病害,其中以黄矮病和丛矮病为害最大,土传病毒病主要发生在华东地区。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传播的,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及华东等冬、春麦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北方冬、春麦区特别是黄河流域各省为害最重。土地肥沃的麦田比薄瘠的麦田发病轻,冬灌的比不冬灌的发病轻,迟播的比早播的发病轻。黄矮病是小麦病毒病中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黄矮病从小麦幼苗时就可以为害,小麦感病越早,长得越矮,减产也越重。受害的小麦分蘖减少,并严重矮化。黄矮病的病叶,叶片变黄,叶脉仍为绿色,因而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

    小麦丛矮病是灰飞虱传播的,灰飞虱在有病毒的小麦上取食后,体内带毒,可以终身传毒,但不能把毒传给后代。小麦播种后,灰飞虱从杂草或禾本科作物上迁入麦田,并传播病毒。由于耕作制度的变化在我国局部地区曾有发生,引起小麦严重减产。江苏的盐城、南通、和苏州地区发生较普遍,浙江也有发生。丛矮病也是全生育期都可侵染,染病越早减产越重。感病的小麦严重矮缩。与其他病毒病不同的是丛矮病使小麦的分蘖无限增多。

    土传病毒病是由土壤里的一种病菌传播的,晚播的发病轻。土壤湿度大,利于传毒病菌活动,则发病重。该病在浙江、上海、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湖北、四川发生。土传病毒病共有三种:土传花叶病,黄花叶病,梭条花叶病。三种土传病毒病之间很难从症状上区分,一般是根据是否连年在固定的地区和田块上发生来确定是不是土传病毒病。梭条花叶病都发生在糜子地边,被叫作糜疯病。生病后小麦茎秆扭曲所以又叫拐节病。

    小麦红矮病的主要特征是感病小麦矮缩和叶片变红。红矮病只能由叶蝉传播,条沙叶蝉是主要的。叶蝉和红矮病的寄主相同。

    农业防治:a.种植抗(耐)病品种。病毒病的防治首先考虑的是使用抗、耐病品种,有的病毒病很容易找到抗病品种、而且抗性持久,如小麦红矮病和土传花叶病毒病。有的只能找到比较耐病的品种,如黄矮病。b.根据病毒病类型采用不同的栽培措施。丛矮病在套作麦田发生重,在棉麦套种地区,适当选用生产期较短的品种,在棉行内套种小麦要拔去棉柴后再翻耕播种,这样能起到控制丛矮病的作用。黄矮病的防治主要是减少麦蚜和病毒越夏数量。另外清除田间杂草,可以病少传毒昆虫的田间寄主,这对丛矮病防治尤其重要。施肥的原则以基肥为主、多施腐熟的有机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土传病毒病的防治主要是推迟小麦播期,并减轻土壤湿度。

    化学防治:a.药剂拌种。小麦播种时,每50千克种子用75%的3911(甲拌磷)100~150克,加水3~4升拌种,拌后堆闷12小时,药效期35天左右。另外防蚜虫治黄矮病可用0.3%或0.5%的灭蚜松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效40天左右。b.喷药治虫:对虫传病毒病如黄矮病、丛矮病、红矮病等,治虫防病的是主要防治措施。喷药治蚜防黄矮病,喷药治灰飞虱防治丛矮病,药剂喷杀条沙叶蝉治红矮病。

    适用范围:全国各地病毒病发生危害的麦区。

    注意事项:小麦病毒病主要是栽培制度的改变(如间作套种、茬口安排不合理)及种植感病品种引起的,因此生产上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要注意防虫来治病,切断传播路径。

    ⑤小麦纹枯病防治技术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病菌是土壤习居真菌,以菌核或菌丝在被害植物残体上或在土壤内越夏或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冬麦播种过早、太密,冬前麦苗过旺或使用氮肥过多,麦苗徒长的麦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温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发病均较重。秋冬温暖,次年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施用带病残体作粪肥而没有腐熟的,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发病。

    农业防治:a.选用抗病良种。b.适期播种。春性强的品种不要过早播种,防止冬前过旺。c.合理密植,播种量不要过大。d.南方麦田开沟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避免长期积水。北方麦田防止大水漫灌,田间水位高的河滩地或老灌区地也要开沟排水。e.合理施肥,氮肥不能过量,防止徒长,粪肥要经高温堆沤后再使用。

    化学防治:在秋季或春季分蘖盛期调查,掌握病情,重点放在早播、连作、杂草多、施氮量高、种植感病品种的麦田。在分蘖末期病株率达5%时,用药防治。a.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150 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或农抗120(6万单位)每亩150~200毫升。b.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65~100克。c.40%多菌灵胶悬剂50~100克。d.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75~100克,均对水60~75千克喷雾,或对水7.5~10千克低容量喷雾。井岗霉素可与增产菌混合使用,以分蘖末期施药防效最好,拔节期次之,孕穗期较差。

    适用范围:全国各地纹枯病发生危害的麦区。

    注意事项:小麦纹枯病主要是土传病害,因此在防治上应选用抗病品种为主,药剂治理为辅。

    ⑥小麦叶枯病防治技术

    小麦叶枯病菌在冬小麦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秋季开始侵入幼苗,在病株上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在春麦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小麦播种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低温高湿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扩展。

    农业防治:a.选用抗(耐)病良种;b.深翻灭茬,清除病残体,消灭自生麦苗;c.农家肥高温堆沤后施用,重病田可考虑轮作。

    化学防治:大田喷药,在发病重的田块,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粉锈宁喷施。用法用量同小麦赤霉病及小麦条锈病的使用方法。

    适用范围:全国各地叶枯病发生危害的麦区。

    注意事项:小麦叶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配合以化学防治。

    (2)小麦虫害防治技术

    应充分利用农业、物理和生物等措施,增强小麦抗逆和抗虫能力,降低虫源基数。注意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虫害测报站,根据田间调查以及常年虫情,结合天气、小麦苗情,综合虫害发生条件,做出虫害发生、流行、为害的准确测报,依据防治指标,掌握小麦虫害敏感时期和小麦害虫发生初盛期,选用高效、低毒、专化性农药科学防治。

    ①麦蚜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a.选用抗耐蚜丰产品种;b.早春耙压,清除杂草。

    化学防治:首先查好虫情,在冬麦拔节、春麦出苗后,每3~5天到麦田随机取50~100株(麦蚜量大时可减少株数),调查蚜量和天敌数量,当百株(茎)蚜量超过500头,天敌单位与蚜虫比在1∶100以上时,即需防治。a.种子处理。在小麦黄矮病流行区,进行种子处理可治蚜防病兼顾。b.田间喷药。可用1.5%乐果粉剂,每亩1.5~2千克。喷雾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或用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在穗期防治时应考虑兼顾小麦锈病和白粉病及黏虫、麦蚜等,每亩用粉锈宁6克、抗蚜威6克、灭幼脲2克(三者均指有效成分)混用,对上述病虫防效达85%~90%以上。

    适用范围:全国各麦区。

    注意事项:防治蚜虫应在小麦扬花前进行。

    ②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受气候、品种等多因素影响。如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常会引起吸浆虫的大发生。小麦芒少,小穗间空隙大,颖壳扣合不紧密和扬花期长的品种,利其产卵为害重。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两期错位则发生轻。土壤团粒构造好,土质疏松,保水力强也利其发生。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吸浆虫为害也严重。

    防治小麦吸浆虫应首先调查虫情、确定防治指标。a.淘土调查幼虫密度。选代表性麦田1~2块,随机挖取10×10×20厘米的小土方7~10个,混拌均匀后,取其中1/7~1/10土样倒入桶中,加水搅拌,沉淀后,将泥浆倒入铜纱筛中,滤去泥水,再将筛上杂物镊掉,检查筛上留下的虫体,要反复几次淘洗,将虫查净。b.网捕成虫调查。在小麦抽穗初期手持捕虫网(口径30厘米)在麦田漫步前进,往返捕网10次,记载虫数。当麦田平均每小土方有虫5头以上、或平均网捕10次有成虫10~25头,需立即防治。防治时间以中蛹期为宜,辅助进行成虫防治。

    农业防治:a.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子实、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b.进行轮作,避开虫源。

    化学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千克。均匀喷在20~25千克细土上,拌均成毒土施入土中。

    适用范围: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北片。

    注意事项:应提倡土壤施药,消灭吸浆虫于出土前,减少对幼虫体内寄生蜂的杀伤作用。

    ③粘虫防治技术

    粘虫是迁飞性大害虫,飞行能力很强,在我国每年有四次大的迁飞危害活动,春夏季从南方飞往北方,秋季从北方飞回南方。在我国分布最广,为害最严重的是东方粘虫。成虫喜欢在枯叶或嫩叶端部的的皱缝间产卵。

    农业防治:a.调控虫源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我国南方各地小麦种植面积的压缩,有力地控制了江淮流域4~5代区越冬世代虫源以及麦田一代粘虫的发生与为害。b.秋季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农田,结合中耕培土、锄草灭荒,防治三代粘虫。冬季清理稻草堆垛、铲草堆肥、修理田埂、清除水稻根茬等消灭越冬虫态,减少初始虫源基数。

    生物防治:主要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尤其是对麦田一代粘虫天敌的保护利用更加重要。这些天敌能抑制害虫,发挥重大的生态效益。

    化学防治:除虫脲每亩施1~2克(有效成分);灭幼脲三号每亩施5~10克(有效成分),除虫精粉防治粘虫每亩1.5~2千克喷粉,相当于每亩施用有效成分0.6~0.8克

    适用范围:全国各地平垄麦田幼虫三龄盛期以及小麦玉米套种田二龄幼虫初盛期。

    注意事项:a.要保护天敌,尽量少杀伤天敌并创造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b.选用最佳农药缓解化学防治与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c.幼虫低龄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d.各发生区主要为害世代的粘虫都是从其他发生区迁飞来的。到目前为止,控制粘虫的为害,大部地区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措施。

    ④地下害虫防治技术

    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是小麦的主要地下害虫,在全国麦区均有发生。当前就全国范围来说,蛴螬的发生和危害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地下害虫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开展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a.水旱轮作和适期浇水:水旱轮作是一种有效降低虫口密度的重要措施。在小麦抽穗后,受害田出现白穗时浇水可迫使蛴螬下迁减轻对小麦为害,秋末进行冬灌,水量越大蛴螬死亡越多。b.施肥:蛴螬能在腐殖质中生活,未腐熟的肥料利其生长,施底肥时不施未经腐熟的肥料。氨水对蛴螬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返青麦田,每亩沟施18%氨水25~30千克很有效。c.其他:播种前深耕、多耙地、清除田间及地边杂草、合理轮作可有效压低虫口密度。

    物理防治:a.灯光诱杀。火把、白炽灯、日光灯、汞灯、黑光灯均可,以后两种为好。b.性诱杀。地里挖坑,坑中放盆、盆中有水,盆中放5个处女雌虫。c.毒饵诱杀。地下害虫具有明显的化学等趋性,利用炒香的饼粉、麦麸和米糠等加拌敌百虫、辛硫磷,傍晚撒在麦田间,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效。

    化学防治:a.种子处理,适于防治苗期活动为害的蛴螬。50%~70%辛硫磷500毫升,加水10倍配成药液与500千克麦种混合均匀。晾干(不要晒干)后播种,防治效果99%,药效25天。甲基异硫磷20%乳油1千克拌种250~500千克,防治效果95%以上。b.土壤处理。在播种前,将药剂均匀喷洒在地面,然后耕翻或用圆盘耙把药剂与土壤混匀。在播种时,将药剂以颗粒剂的形式与种子混播或药剂与肥料混合后于播种时沟施或穴施;或将药剂配成药液,顺垄浇灌或围灌穴灌。c.地上施药防治成虫。在金龟子出土期间的田埂、地边聚集活动的地方,喷撒1.5%乐果粉或2.5%的敌百虫粉,每亩1~2千克。40%乐果或氧化乐果800倍,喷洒在寄主上,药效40天左右。在成虫喜食的树皮上,刮去粗皮,用40%的氧化乐果稍加稀释,涂在树干上。取20~30厘米长的榆、杨、槐带叶枝条,将基部泡在内吸药液久效磷或乐果中,药液浓度30~50倍,10余小时后取出树枝捆成把插入田间或堆放诱杀。

    适用范围:适合全国小麦种植地区推广应用。

    注意事项:药剂拌种时,用药量不要太大,以免有异味引起地下害虫拒食。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