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技推广更有奔头
“《意见》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体现了我们多年来的诉求,是众望所归,咱们以后的工作更有奔头了!”在记者采访的农技推广工作者中,他们大部分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在乡镇基层,他们有的曾来到北京亲自参与《意见》的制定修改,在他们表露欣喜的同时,也期盼着境遇的改善:工作条件好一点、收入稳定一点、培训机会多一点、社会认可高一点。
1 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从事农技推广管理工作31年的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邹吉良对《意见》中提出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要"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感触颇深:"农技推广要'以农民为本',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省华容首创'四级农科网',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当时的理念就是全力满足农民需求。"
"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要根据农民的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邹吉良对基层农技体系的定位,也是所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努力目标,而正是他们的辛勤努力,换来了农民的认可和满意。
"基层农技人员马一样拉车,牛一样干活,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被他们称为'财神'。"河南省清丰县韩村区域站站长高占国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名基层农技员得了急性阑尾炎,生病期间农民的电话不断,住院都住不踏实,手术后第三天就拖着虚弱的身体下田指导,"农技人员生不得病,农民太需要我们了!"
的确,千千万万的基层农技人员就是在条件艰苦、待遇不高的情况下,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着,他们为粮食的连年增产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作为基层农技人员,我们的优势就是,对下联着农民兄弟,对上联着专家教授。农民要什么,我们最了解;专家教授们有什么,我们也清楚。所以,要使专家们手里的好品种、好技术真正转变成农民田地里的好庄稼,我们就成了'桥梁和纽带',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发挥好!"浙江省上虞市谢塘镇农技信息中心主任孙林军如是说。
2 建设"五有"农技站,培养"永久"型现代农技员
记者注意到,《意见》中首次提出建立"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的"五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对此,许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倍感振奋,认为"看到了基层农技推广的希望"。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处于技术服务的最末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事情都落到乡镇这一级,而这一级又是最薄弱的。建设'五有'农技站,打牢乡镇站的基础,这才是'治本'之策。"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先进技术指导员标兵、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姚友华对记者说。
姚友华坚信,"五有"农技站建设推开后,将会培养出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永久"型现代农技人员,"新时期在农村搞推广要求农技员是个多面手,什么都要懂什么都要会。与原先相比,现在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大大增强,农技人员不仅要搞推广搞培训,防病治虫,同时还要做好畜禽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公共信息服务等工作,既要当好农技员又要当好防疫员、监测员、信息员,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浙江省上虞市谢塘镇农技信息中心主任孙林军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镇有2万多亩耕地,其中水稻1.5万亩,镇上有6个水稻合作社,还有梨、鸭、生猪等合作社,全镇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我们站里只有4个人,单靠对农民面对面的指导是不现实的。而且,现在的农技推广工作跟以前也有很大不同,不仅要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还要时刻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指导农民进行产业化生产。我们主要通过对合作社进行技术帮扶,建立高产示范方,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服务等,效果很好。"
3 农技推广从"副业"变"主业",农技人员从"要我干"变"我要干"
采访中,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告诉记者,《意见》再一次强化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让大家有了一种"归属感"、"安定感","体制顺了,经费有保障了,以后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中去了"。
山东省滕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姚德常向记者坦言:"以前,不少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任务不明确,人员队伍不稳定,既有财政供养人员,又有自收自支人员;既进行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又要搞一些农资经营活动,还常被抽调去搞一些其它工作。这样一来,真正农技推广的时间不能保证,农技推广工作成了农技人员的'副业'。"
"《意见》明确了农技推广工作的职责,量化了工作指标,使得我们农技推广人员回归了'主业'。同时,建立农技人员考评机制,考评结果与工资报酬、职务晋升、研修深造等挂钩,将会增强农技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姚德常告诉记者。
在湖北,改革的成效非常明显。湖北省武穴市四望镇农技中心主任范端阳告诉记者:"我们武穴市在改革前,很多农技员是不请不上门,不派不下乡,服务缺乏活力。改革后,通过建立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实行首问负责制、坐诊咨询制,农技人员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尤其是实行'分片包村'责任制后,对农民咨询的技术问题我们做到了24小时内答复,特殊情况在2小时内赶到现场解决。"
"我们这几年对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每个人工作做的多少、工作质量好坏、农民是否满意等都能量化成具体的'分数',根据得分多少兑现报酬,极大地调动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农技人员由过去的'要我干事'变为'我要干事',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范端阳认为,武穴的经验对其它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4 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手巧还得家什硬
吉林省扶余县永平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裴文华从事了35年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他的经历感受也代表了大多数基层农技人员的心声。"2005年,我省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了改革,目前,我们站共有10个人,都归县农业局管,工资也由县财政出,使用工资卡发放。与从前相比,我们有了稳定感,收入也有了基本保证。"
虽然机构职能理顺了,但设备落后、经费不足仍是裴文华的"心病"。"我这个'老推广'现在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一千八九,而且财政只负担人头费,工作经费很少很少。我们站的情况还算好的,有13公顷的试验示范田,每年与省农科院、美国先锋公司等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平均一年能有四五万元的试验费,我们省吃俭用买了两辆面包车,但还是感觉远远不够。"
同样感到力不从心的还有四川省郫县农村发展局三道堰农技推广服务片站长赵献成:"我们站有6个人,一台电脑,交通工具只有两辆摩托车,还是去年抗震救灾时给配的。我们农技推广人员很想做事,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但现有的设备条件满足不了需求。"赵献成说,眼下最需要的是农产品质量检测、土壤肥料检测、多媒体教学培训等设备。
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先进技术指导员标兵、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姚友华认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难在"没有阵地没有枪","办公条件差点没多大关系,但试验示范需要的仪器、农民培训用的投影仪、办公室用的电脑、进村入户的交通工具,这些都是必需品。有了这些'长枪短炮',工作效率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农民也会更满意。"
毫无疑问,设备落后、经费不足已成为基层农技推广的"掣肘"因素。记者看到,《意见》中提出"重点加强技术服务场所建造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的配备,实现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保证基层农技人员能够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这些改革发展方向也使基层农技人员增强了信心。
山东省滕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姚德常期望着,《意见》实施后,能把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都纳入财政预算,把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完善设施条件,消除基层农技员的后顾之忧。
5 让大学毕业生能下得来,让基层农技员能走出去
除了硬件建设,软件提升也是基层农技人员关心的问题。
安徽省寿县三觉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张新福,自1988年从安徽农大毕业后,就一直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这几年,很少有大学生到乡镇工作,而从事畜牧兽医推广工作的专业人员也很少,都是一些退伍军人、老单位的收编人员等,农技推广队伍的人员素质不容乐观。"
不少基层农技员反映,十多年来,乡镇农技站人员减少、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对此,《意见》中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计划,创新用人机制,引导鼓励专业素质高、作风踏实的涉农专业大学生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
张新福对这一"利好"消息也表露了担忧,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对大学生来说是种锻炼,对农技推广队伍来说是加强,对农民来说是实惠。"尤其是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大有可为。但是,由于基层财政负担过重,编制卡得很紧,几年都没有一个编制名额,使得大学生难以下来。"
此外,《意见》中提到的"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也让许多基层农技员充满期待。四川省郫县农村发展局三道堰农技推广服务片站长赵献成一直盼望能出去进修,"我上一次接受培训还是在1998年,为期10天的农技人员培训,让我收获很大。我们站里实行责任制,每个人都要包3个村,大家都是很多年没有得到知识更新,特别渴望有培训的机会。"
"无论多苦多累,科技服务不能放松,力争今年秋粮有个好收成,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农民信任,树立农技推广工作的新形象!"尽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大多数基层农技员都满怀信心。(农民日报 曹茸)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