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将中国地图折叠,再折叠,两道折痕的交叉点,是湖北;将湖北地图折叠,再折叠,两道折痕的交叉点,是荆门。荆门市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溽热的8月里,记者遍走荆门的东宝、钟祥、京山、沙洋、掇刀、屈家岭和荆门经济开发区,观摩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这个城乡一体的地级市步子越迈越大,每天都有一幢幢标准厂房接踵铺开,一个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百天即可落成开工。令人欣慰的是,在工业化浪潮席卷之下,荆门农业不仅没有边缘化,反而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在这里,第一产业正越来越深地融入第二、第三产业之中,粮、棉、油、水产、水果、生猪、禽蛋各项指标连年大幅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4059元提高到2008年的5332元。
“农业强市”叫响了
荆门一直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商品油、优质猪和淡水养殖基地。该市农业局长李元文告诉记者,荆门农业资源富集。全市人均耕地1.97亩,居全省市州第一位;人均养殖水面0.47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里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河湖交错、灾害不多。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被农业部誉为“南方水稻产区售粮之冠”。
与多数传统粮区的命运相近,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个农业大市也一度陷入困境。走不出农产品“少了俏、多了没人要”和“粮食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的怪圈,县域经济发展步履蹒跚。当地干部群众一直在思考,这样优越的农业基础、丰富的农业资源,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吗?
2006年底荆门市召开了第六次党代会,对全市的优势再认识,对发展路径再思考。市委书记傅德辉提出,主要农副产品量大质优,是荆门发展县域经济的最大资源,也是荆门崛起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市长王玲说,荆门是最具农业组合优势的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空间、国土整治增加耕地的空间、调整优化结构的空间都很大。
在这次党代会上,确定了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县域经济、推进现代农业强市的重要举措来抓。
由此,一个“抓农业就是抓工业,抓工业必须抓好农业”的共识在荆门形成,一个“大抓农业项目,抓农业大项目”的热潮开始在全市兴起,荆门开始进入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的关键历史时期。
“现在回过头看,‘农业强市’发展战略的提出,还是需要点见识和魄力的。这不仅仅是出于‘反哺、扶弱’政策层面的考量,更是基于对市情和市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荆门市委常委、市长助理胡道银说,“现在荆门农业正从利空、利薄行业变成利好、利多行业。抓农业上为国家作贡献、中使地方得发展、下让群众增收益,是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是荆门的‘政治经济学’。”
产业链条拉长了
这两年,一批包括全国500强在内的知名企业先后落户荆门。
李宁服装、南京雨润、江西正邦、浙江艾斯曼、湖北楚玉、北京汇源等纺织、肉类、水产和水果加工企业先后入驻,开始是粮棉油加工,后来门类越来越齐全,产业链条越拉越长。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荆门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加工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营,组建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随着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壮大,荆门农产品卖难的局面已经变成“明日黄花”。这些龙头企业不仅消化了荆门的大宗农产品,每年还要吃进外地的大批粮棉油原料。
国宝桥米是荆门的本土企业,国宝公司在整合市内3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的基础上,瞄准优质粮源较丰富的湖北浠水、蕲春、孝昌等县市,采取联营、贴牌等形式又整合了省内11家粮食加工企业,使集团生产能力增加到105万吨。
以中粮祥瑞、洪森公司、日月油脂为龙头的油脂加工产业扩能升级。目前,全市油脂产能达到90万吨。
投资5亿元的众和纺织工业园,形成棉纺能力20万锭的精梭纺织、制衣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
宝源木业在现有两条20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的基础上,再投资5亿元,兴建亚洲第一条osb(定向结构刨花板)生产线,形成较为完善的森工产业体系,打造10亿元森工产业园。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750家,比2005年翻了一番。其中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内仅次于武汉市。
2008年,全市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到3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1家,比2005年增加20家;其中过5亿元的3家,过10亿元的1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4.6亿元。全市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41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3.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年的0.38∶1上升到2008年的0.85∶1。
现在,荆门初步形成以国宝桥米、洪森米业、宝源木业、中粮祥瑞、雨润集团为龙头的7大产业化加工链条,带动全市180万亩油菜、200万亩优质水稻、200万亩速生林、50万亩棉花、120个养殖小区的配套基地建设,直接与三分之一的农户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国宝桥米在稻米加工基础上发展了饴糖、米汁饮料、米糠油等产品;中粮集团在菜籽油加工基础上,发展了棉油加工、茶籽精炼油加工等项目;神地蛋品为延伸产业链,与中科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开发溶菌酶和蛋清粉、蛋黄粉、蛋钙粉、蛋清多肽等产业化项目,其产品市场容量大,加工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荆门市委副书记张良成告诉记者,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荆门的农业综合效益得到了四大提高,即:农产品加工产值提高到182.4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66倍;主要农业生产环节机械化率提高到62%;优质稻、双低油菜、优质棉和速生丰产林的订单生产率提高到90%;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总量和增幅均连续3年位于全省前列。
农产品身价倍增了
8月19日在京山县午餐。席间县长胡小国的介绍引来一片啧啧惊叹。他告诉大家,餐桌上的鸡蛋10元一只,皮蛋4元一只,本县生产的运动员专用大米80元一斤……
胡小国说的“高价蛋”出自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神地公司鸡蛋年销售量为6000吨左右,平均每天超过20吨,主要销往广东、福建、上海、湖南、北京、河北等地的大中型超市以及食品加工企业。他们供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高中低档鸡蛋,价格从每枚1元到10元不等。
“高价米”来自国宝桥米集团。2004年,以国宝桥米为代表申报的“京山桥米”被国家质量监督局批准为“中国地理保护产品”。2006年“国宝”被国家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2007年9月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9年3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如今,国宝产品已经进入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好又多、易初莲花、中百、中商、武商等大型超市的1200多家连锁店。桥米的市场零售价位分别为:中档桥米产品10元一公斤,高档系列产品40元一公斤,国家运动员专用米160元一公斤。
荆门精品名牌越来越多,农业无形资产已形成相当规模。“金龙泉”啤酒再次蝉联“中国名牌”。“玉树”一级菜籽油、“金汉江”精制棉、“洪森”精品米、“凤池”精制米等16个产品荣获“湖北名牌产品”。名优品牌的不断涌现,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美誉度,扩大了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份额。
社会化服务程度提高了
荆门市委常委、东宝区委书记毕春群告诉我们,今年4月19日,荆门又签下一个大单—————中国仪邦集团投资40亿元,在东宝区建设一座占地2000亩的“荆门仪邦农贸物流城”,物流城包括粮食及农产品、肥料、农资、农机配件等十大交易市场,它将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农贸物流第一城。
农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县域商贸物流业的发展。2008年,全市纳入供销社连锁配送的经营服务网点2000余个,经营着全市80%的农资,覆盖着全市农村市场。
3月初,湖北省供销社与荆门市政府签订了《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合作备忘录》。4月下旬,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将荆门市供销社定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唯一的改革发展联系点,推动荆门市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
发达的农村商贸流通业,促进了荆门外向型农业发展。香菇、木耳、蜂蜜、小龙虾、蛋制品、生猪、水果罐头、脱水蔬菜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大流通。太阳山香栗、顺昌蜂业、山缘香菇、广源食品、兴利食品、新美香食品、金旺、五三畜禽等一批公司获得自营出口权。2008年,全市农产品出口3259万美元,比2007年增长140.2%。
荆门是农业部命名的农机化示范区和全国水稻农机示范基地。该市的农机保有量一直很高,百亩水稻收割机拥有量在全国第一。农机服务是近年荆门创出的新品牌,跨区作业的农机队在全省以及江西、河南、东三省等地都享有盛誉。
荆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达,农机信息服务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健全。专业合作组织向农户提供水稻、小麦从耕到收各个环节的机械作业服务。既提供代耕、代插、代收等单个环节的作业服务,也提供全程机械化一条龙服务。
农业功能拓展了
荆门市农办主任朱根祥说,今天看来,农业的功能已经拓展了。传统农业的功能是保障供给、工业原料、农民就业,现在还要加上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
近年来,“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旅游农业,在荆门步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生态旅游成为新的经济亮点。全市现已建成生态旅游景点22处,农家乐经营户650多家,其中星级以上72家。
近年举办的“荆门油菜花旅游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荆门推广周”、“中原万人游荆门”等都大获成功。200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44.4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9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7.1%和17.2%。
钟祥市委书记田文彪告诉记者,该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明显陵、黄仙洞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客店镇被列入全省“十大旅游名镇”实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带动了各旅游名镇的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产业转型和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据介绍,京山县新市镇汤堰村、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钟祥市客店镇赵泉河村、东宝区漳河镇迎接村、掇刀区团林铺镇兴隆村、屈家岭管理区月宝山村等12个乡村已经入围全省100个旅游名村创建,每村将获得专项支持资金100万元。
劳动力双向流动了
8月20日下午,在去沙洋县后港镇参观的中巴车上,开发区的小邹为大家演唱了一曲《等郎调》。这是花鼓戏《十二月等郎》中脍炙人口的著名唱段。这个荆门市花鼓戏剧团创作于2002年的剧作,讲述的是沙洋县长湖边上一个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故事。也许是拨动了太多人的心弦,这出戏一推出就红遍大江南北,奥运会工程的建设者观赏过它,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曾在武汉设专场,邀请农民工观看。一曲哀怨委婉的《等郎调》在江汉平原不胫而走,传唱不衰。小邹的歌声刚落,中巴车里就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见大家喜欢,司机索性拿出光盘播放。陪同参观的沙洋县长梁早阳坐在记者身后,他说:我们今天所做的,就是为了不再“十二月等郎”。
钟祥市金汉江公司董事长周家贵是全国人大代表,他每年都要围绕“三农”问题提出十几个“建议案”。老周掰着指头给我们算过一笔账,农民外出打工和在家门口就业,成本是不一样的,出门在外攒几个钱难着呢。他说,你看我们公司的员工,基本家家都有十几万元存款,摩托车和各类家电一应俱全。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促进了农业内部就业,又促进了农业外部就业。农业种植规模扩大、农村养殖小区发展等,增加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随着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洗脚上田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的越来越多。
据了解,荆门在5个县市区、12个乡镇设有“回归创业园”,吸引和鼓励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逐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回归创业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格局。全国“创业之星”张德华是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农民,他在外出打工积累“第一桶金”后,于2000年回乡创业,旗下的荆富公司已成为荆门地区最大的餐饮企业,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吸纳农村劳力500多人。截至目前,全市外出回归人员兴办投资10万元以上的各类回归创业企业1605家,总投资11.9亿元。其中2008年新建规模以上回归创业企业327家。
现在的荆门人走出去,更多的是带着一身专业技能闯天下。石牌豆腐、陈安运输、郢中园艺、荆门缝纫、钟祥电子、京山机电、东宝家政、赴日研修生是荆门的八大劳务品牌,带动了全市2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掇刀区为扩大和提升“荆门缝纫”品牌,各乡镇街道兴办“荆门缝纫”专业培训班,今年培训和转移缝纫工5000多人,基本满足了区内新引进的织衣服装厂的用工需求。在“陈安运输”这个金字招牌下,去年,陈安村的年人均收入超过1.65万元,成为钟祥市的首富村;闻名全国的“石牌豆腐郎”已达4万多人,遍及20多个国家和180多个大中城市,年劳务收入5亿多元。钟祥市长马朝晖特别提到该市的外向品牌“赴日研修生”,现在人数已达3000多人,为此,钟祥市还成立了“赴日研修生”协会,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来源:三农在线)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