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登海种业的实验田里,矗立着三座玉米棒形的汉白玉石碑,碑体上镌刻着三句话:玉米高产从这里走向全国,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努力;紧凑型玉米从这里走向全国,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探索;超级玉米从这里开始走向全国,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创新。三座石碑、三句话、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国家。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这三句话并不是什么政治口号,而是根植在李登海内心深处最真诚的情感和最庄严的诺言。
李登海说,他们这代人,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非常深,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魄,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这样的精神和信心鼓舞着李登海一路走过来。李登海从1972年就开始做玉米高产研究这项工作,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条路不那么好走。开创一个中国玉米高产的道路不容易,必须发奋图强,努力拼搏。开拓玉米高产道路,成为李登海人生的重要课题。
玉米能不能通过杂交达到高产,这在今天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但在三十几年前,中国却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当时的玉米亩产不超过100公斤。1972年,在后邓村农科队工作的李登海从一本资料上意外得知国外的玉米亩产最高已达1250公斤,高出我国产量的近十倍。这个巨大的差距,激发了23岁的农村青年李登海的梦想,他暗暗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民也能办到!要自力更生,要让中国的玉米产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
年轻的李登海正是靠着这股神圣的民族责任感和不甘落后的精神,开始了他的玉米研究之路。他和他的伙伴们,身背萝卜丝咸菜和猪大油来到了几千公里之外的海南岛开垦荒地,进行加代繁育。从1972年开始至今,30多年的时间里,李登海培育出了100多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实现了玉米单产从100多公斤到1400多公斤的突破,7次创造和刷新了夏玉米高产纪录,开创了我国高产玉米育种栽培紧凑型的发展方向,为祖国的黄土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李登海说,要想在农业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拓中国玉米高产发展的道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新品种的出现;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借鉴别人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股不认输、不服输的坚持精神。
这位玉米地里成长起来的农民科学家,为了让祖国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在紧凑型玉米攻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始终坚守着一切为了祖国的目标,锲而不舍地进行创新研究;在由平展型玉米到紧凑型玉米再到超级玉米领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技术创新过程中,李登海都贡献出非凡的精力和智慧。
李登海说:人生所追求的科技创新永远是无止境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最大的奖赏,科研成果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是人生最美好的。现在的李登海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依然和年轻人一样每天忙碌在玉米地里。李登海说,前半生他为国家贡献了1000个亿,他希望后半生还能再为国家贡献1000个亿。现在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再次刷新由他保持的世界夏玉米1400公斤/亩的高产纪录,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再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中国民族种业的强大再作出新的贡献。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从1972年至今,李登海培育出了上百个优良的玉米杂交种,累计有超过10亿亩的土地生长过他培育的种子,最多的时候,中国大地上每三棵玉米里,就有一棵是他培育的品种。李登海玉米育种突破的关键在于他提出了紧凑型玉米的育种方向,并在玉米高产栽培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李登海后邓村的老家,一推开“玉米之家”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清新醒目的大字:“科学发展,创新为国”。其实,李登海不仅把这句话写在了老家的墙壁上,更镌刻在了他的内心深处。
李登海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本身就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象征。就连他资助的小学也取名“创新”小学。他常说,登海种业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进行发展,不断地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李登海三十几年坚持进行玉米研究,始终奋战在科研一线。在创新的道路上,李登海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研究,创新和丰富了紧凑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理论,实现了紧凑型玉米、紧凑大穗型玉米、超级玉米创新发展的三大里程碑式的跨越,使过去一亩土地只能养活一个人变成能养活四个人。
正是为了“创新”这个人生目标,李登海带领他的团队以一年三至四代的育种速度开辟着中国玉米育种的创新事业,不间断地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研究,现已选育出6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其中51个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获得11项发明专利和43项植物新品种权,总结出了“紧凑株型+高配合力”的玉米育种理论,使登海种业成为中国首批创新型企业,这在全国农业行业中是唯一的一家。
正是凭着这种对创新的执著追求和不断实践,这位农民科学家获得了世界认可:2005年11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亚太地区种子协会第12届年会,授予李登海“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当时,李登海与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起,并肩站在了世界种业领域的最高领奖台上,被种业界称为“南袁北李”,李登海也被誉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
从莱州市玉米研究所,到莱州3499拉斯维加斯官网,再到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李登海的企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从两万元资产、几个人的“科技个体户”,发展壮大成正式上市发行、位居全国种业五十强的现代化大公司,李登海用了二十年时间亲手将他的这一“产品”在全国做大做强,他不仅是一名农民科学家,更是名符其实的企业家。
1972年,李登海自筹资金2万元,带领9个农民创建了莱州市玉米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家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的农业民营科研单位。
李登海说:“我们的‘一体化’比农业部提出的研究推广销售一体化整整早了10年。10年前我们就想在中国农业科技战线上走出一条不向国家伸手,不向集体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以科研养科研的路子。”
这个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县级科研单位,就是中国第一个民营农业科技企业的雏形。为了自己的理想,李登海成为第一个闯路的人,迈出了中国种子产业化的第一步。在当时,对于李登海来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有的只能是不断进行研究探索。
翻开李登海的日记本,上面记录了他多年来的玉米育种研究成果,就是这几千份李登海视若珍宝的玉米育种材料,让李登海这个没读过MBA,手下主要干将平均学历连高中都不到的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队伍,在与学历高、经费足、装备精良的一大批国有科研院所和种子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占了上风,甚至与世界种业老大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合资建立了由自己控股的“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
李登海说,国外公司看中了登海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登海种业也本着引进技术,引进先进经验,引进资金的理念,来发展国家的种业。
2005年4月18日,李登海以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的身份亲自创立的“登海种业”在深圳交易所成功上市。一个农民带着一个由农民组成的企业,昂首走进了国内资本市场。登海种业的上市不仅实现了科学技术与资本运作的完美融合,也成就了李登海个人财富的最大化,使他成为中国科学家首富。但面对“农民科学家首富”这个称呼,李登海却有着自己的看法。
李登海说:“当别人说我是科学家首富,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并没有多少感觉,我一心想的就是如何能出新的科研成果,那才是最激动人心的。”
在实现产业化的进程中,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紧凑型玉米杂交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开始创业,拓展到蔬菜、花卉、苗木、种苗的开发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建立了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目前,他们已在28个省份建立了营销网络,主导品种玉米、大白菜良种推广面积分别占到全国种植面积的1/3以上,并逐步延伸到国际市场。登海种业已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在玉米种业方面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公司。 (来源:三农在线 龙新)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