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襄阳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多年来,全市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实现连续6年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2009年的春天,襄阳大地从寒冬中苏醒,焕发出勃勃生机。勤劳的农民在肥沃的土地上开犁春耕,播下了高产良种,精心地进行着田间的管理,期待着秋天的丰收。
襄阳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多年来,全市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实现连续6年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夯实基础夺高产
抓好土地、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市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监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快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是开展标准农田地力综合培肥改良示范区建设和农田质量检测与监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地力。通过鼓励扩种绿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实行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面积。
针对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薄弱,尤其是“小农水”建设滞后的实际,去冬今春以来,各级水利部门组织实施“五大工程”:一是渠道疏浚工程,组织对各类田间渠道全线疏浚;二是堰塘整治工程,清淤、扩挖、整治当家堰5000口以上;三是泵井整治工程,维修泵井500处以上,保证泵站、机井正常提水;四是渠系硬化工程,硬化末级渠系200公里以上;五是水毁修复工程,修复水毁工程200处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渠道清淤1576公里,新修整修当家堰4800口,维修泵站(机井)484处,水毁修复260处,为春季农业生产进一步夯实了基础。与此同时,科学制订蓄水方案,切实抓好蓄水、调水、保水工作,目前全市水库总蓄水量12亿立方米,基本能满足春灌用水需求。
同时,我市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扼守耕地保有量底线,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2009年全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1个、面积10.67万亩,开展基本农田土地整理23万亩,开展低丘岗地改造7.41万亩。
在此基础上,全市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累计新建通村公路里程达13455公里,已通达全市100%的行政村。
科教兴农当先锋
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意识,是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9年,襄阳区实施了以农业科技推广为动力,以提高农作物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到田率为重点,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内容,以增产节本为目标的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在全区高标准建设1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万亩优质水稻等9个部省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并引导各镇分别建立高产创建示范片,做到区有万亩,镇有千亩,村有百亩,以高产示范片的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全区粮食产业大发展。优质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示范片、示范田、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转化速度,
全市围绕重点推广的100项农业实用技术,组织15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作物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害调查,开展春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目前已经培训30万人次。
在每个乡镇,实施农业科技人员联系一个科技示范户,推广一项农业实用新技术计划,强化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在生产的关键季节,通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交流和观摩。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农信通等平台,大力传播农业实用新技术。市、县、乡三级层层举办科技培训班,计划培训4000场次,目前已经培训1500场。通过科技培训,大大提高春耕生产的科技含量,力争2010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以上。
气象服务减灾害
为农服务始终是襄阳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农村新形势和新要求,市气象部门紧密结合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不断丰富、深化特色农业气象产品内涵,目前“量身定做”了精细化程度高、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农民需要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18类,建成了集地面观测、雷达探测、卫星遥感等现代化农村立体气象探测网和在功能上集监视、监测、预报预警为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和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市气象部门在乡镇设立气象工作站,同时建立气象信息员队伍。一旦灾害性天气来临,气象信息员就把预警信息迅速传递给农民,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气象部门还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突发预警平台、12121天气咨询电话、电子屏等多渠道向农村传播气象信息,如今,每天下地干活前和收工后观看电子显示屏上的气象信息已经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过去靠天吃饭,现在“看天吃饭”、“用天吃饭”。
目前,襄阳市已建成由33门高炮和12部火箭炮组成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火力网,现代化作业指挥系统日趋完善。2009年,湖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分队在襄阳成立,进一步确立了襄阳人影在鄂西北的中心地位。2009年,全市开展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作业75点次,累计受益面积6000平方公里。
创新机制增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全市各地从抓农村改革入手,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
近几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2009年全市“以钱养事”资金安排9862万元,农村公益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租赁、转让、入股等形式,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7.8万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注册成立各类合作社641家,比上年新增391家,入社社员2.5万人,网罗农户14.4万户。探索建立了“社车入户、三业循环”沼气服务模式,2009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2万口,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19.44万口,占农村总户数的20.6%,全省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暨大中型沼气池建设现场会在襄阳召开。积极打造担保平台,全市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已达7000万元,2009年涉保企业76家、受理项目151个,担保贷款总额达到3.8亿元,极大地缓解了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
延伸产业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实现双赢。去年,我市大胆地在产业链连接机制上创新,规范订单,相互约束,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加长、加粗。在万宝粮油、梅园米业、仙仙果品、宇帆公司四家龙头企业试点,签订合同,规范台账,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按照合同价收购,缓解了企业原料不足、质量不优等问题。如万宝粮油公司通过建立台账、规范管理,农民主动把粮食交给企业,企业按照原有约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一举赢得了农民信任,企业的原料需求也得到了保证,去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了10亿元。目前,全市订单农业面积达700多万亩,网罗农户60多万户,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