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10年努力,中国科学家对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有了重大进展,初步证实:风险很低。 |
去年底,农业部向两个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安全证书,开了国内先河;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由此成为有着很高关注度的公众话题。
转基因安全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二是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关注人或动物在食用转基因作物后,会不会发生急性、慢性的毒性、致敏性反应,以及转基因作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改变;而环境安全,关注的是转基因作物大量种植后,会不会对环境、生态造成负面影响,比如转基因“漂移”进入周围非转基因的同类作物以及其他野生近缘种植物的DNA序列,或者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生物多样性。
对于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国内外研究较多;而且我国已规定,任何转基因食品在外包装上必须明确标识,让消费者知情和选择,安全管理相对成熟。但对环境安全的研究至今尚少,而自然环境因素错综复杂,各种变量交织,控制难度很大。
经过10年努力,中国科学家对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有了重大进展,初步证实:风险很低。
“水稻是转基因逃逸低风险作物”
“当初我是带着质疑开始这个研究的。”这项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复旦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卢宝荣教授告诉记者:10年中,他的课题组开展了大规模的田间实验,检验的水稻样本达200万株,发表了60篇论文,其中36篇是SCI论文。如今,针对风媒传粉植物的环境生物安全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同时,他个人对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评价趋于正面。
卢宝荣是国际生物安全研究学会的现任主席,这并非只是个人荣誉,而标志着中国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他还已连任三届中国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水稻是一种风媒植物,借助风力而不是昆虫等媒介传粉,而花粉就是水稻“基因漂移”的载体。通过在国家许可的转基因研究园区内进行的多年实验,卢宝荣课题组证实,“基因漂移”的概率与不同水稻种植空间的间隔距离相关,会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下降:近距离(小于1米)条件下,相邻的非转基因水稻品种中,只有不到1%的植株出现了转基因水稻的基因片段,而如果增加5-10米的间隔距离,转基因“漂移”的概率就会降至0.001%至0.00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最终,卢宝荣作出了“水稻是转基因逃逸低风险作物”的判断,同时将“6-10米”作为转基因水稻种植的安全隔离空间。这在国际上是率先报道。 来源:文汇报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