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余晓强 王锋)讯 会议指出,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全体干部职工面对繁重任务,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农科院全体干部职工紧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农业经济建设全局”这一核心,立足各自岗位,着眼争创一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使全院各项工作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科研工作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有3个品种通过了湖北省审定,编制地方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5项,获得了省、市科技奖励5项,有21个新品种(组合)参加了国家或省级区域试验,全院撰写、发表科技论文47篇。二是科技服务取得了新的成效。共办示范基地25个,面积15000亩;先后深入8个示范县、25个乡镇、75个行政村,开展生产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谋;共举办技术培训30多场(次),发放资料12000余份,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6000余人次;应邀做客《垄上行》节目18次,省、市农技110特聘专家热心做好农技110咨询服务。三是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引进博士2名、硕士2名,2名副科级干部走上了正科级岗位,2名青年干部被提拔到副科级岗位,有2人分别被选为市党代表、市政协委员,1人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获市劳模称号,2人获市政府津贴,2人分获市优秀人才奖和市青年科技奖。四是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共申报项目16项,“国家优质小麦原原种扩繁基地”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经农业部批准启动建设。五是科技交流与合作加速向纵深迈进。全年共有20余位院士、专家来院检查指导和交流联谊;院士(专家)工作站被授予全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全国芝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示范现场观摩会议顺利召开;在2011年华商会召开之际,与法国生物技术实验室李宏潮研究员正式签订了人才合作协议,与荷兰新松国际生物医药公司高级研究员黄江建立了合作意向;与华中农大和长江大学分别签署了小麦、马铃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框架协议。六是“两个文明”建设再创佳绩。顺利通过“五个基本”建设复查,得分在市直农委系统名列前茅;院领导班子被市委授予全市“推动科学发展的好班子”称号,院党委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院退休干部党支部被授予“五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文明单位创建通过检查验收,并得到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领导的肯定与好评。 会议认为,2012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2012年中央1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给农科院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种业新政的颁布和实施,特别是国家关于商业化育种政策的调整,也给农科院带来严峻的挑战。从中观层面看,市委、市政府正在建设“四个襄阳”,规划部门已对农科院所在地重新进行了规划,农科院科研基地有调迁的可能,对农科院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微观层面看,农科院在人才、工作、基础设施等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同时在学科设置、科研发展思路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适应,如何发挥优势,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是农科院必须直面的课题。 会议提出,2012年,要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抢抓发展机遇,强化人才队伍,优化学科体系,着力调整技术路径,完善服务方式,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努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力争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育成2—3个有较高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取得获奖成果2—3项,储备成果10项以上,在良种良法配套、节本增效、农机农艺融合、农业防灾减灾等技术领域取得新的进展;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科研平台和设施进一步完善;单位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 围绕上述目标,会议从抓项目、抓学科、抓人才、抓创新、抓服务等五个方面对2012年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上,院财务科、经作所、粮作所水稻室等3个先进集体,李有明、何宗念等19名先进个人受到了表彰。副院长窦贤明就学习、落实会议主题报告及春节值班与安全防范进行了安排。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