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行湖北省分行积极拓展“三农”市场,把最好的金融服务送到基层 |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董淑健 廖志慧 通讯员宋连升
近几年,农行湖北省分行积极拓展“三农”市场,把最好的金融服务送到基层,扶持了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今年前10个月,在全省县域市场净投放130亿元,创历史新高。
伴小企业成长
2001年的沙洋县洪森公司,是当地农民洪传林开办的一家小作坊,年大米销售额不足100万元,设备落后,生意清淡。沙洋农行的信贷员主动上门服务,送去了第一笔贷款——30万元,洪传林用这笔钱买了新设备,第二年公司的销售收入翻了一番。还上第一笔贷款后,洪传林又贷了第二笔款,当年的销售收入翻了两番。到2005年,洪森公司已跻身全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强,这年,他在农行的贷款达到2000万元。
今年1月至10月,洪森公司加工的大米、油脂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公司进入全省同类企业三强,周边10个县市100多万农户都成了他的签约客户。目前农行给他的授信额度达7000万元,贷款6700万元。
谈起银行贷款对公司发展的作用,洪传林说,如果没有农行提供的贷款,我的公司肯定还是个小作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省许多企业,都与洪森公司有类似的故事。稻花香公司去年跻身全国白酒十强,而它起步时靠的是农行一笔1500元的贷款。另外像大冶劲酒、荆州银欣集团、通山石材公司等的起步阶段,都从农行的贷款中直接受益。
伴随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成长,助其做大做强,成了农行的一种常态做法。
仅去年以来,通过抵押担保、库贷挂钩存货质押等多种方式,农行为襄阳鲁花花生油等153家省内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了服务,授信总额66.5亿元,累计投放贷款44.5亿元,这些企业带动我省数百万农户致富或脱贫。
把最好的服务送到县里
省农行行长易映森认为,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兴则农行兴,农村稳则农行稳,农民富则农行富。
省农行把最先进、最便利的金融服务推进村、送到户,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将县域业务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自2008年下半年,省农行组建“三农”工作专班和小分队,采取整县推进、整乡推进和整村推进等模式,加大惠农卡发行和农户小额贷款投放。一般农户小额贷款最高额度由过去的3万元提高到5万元,农户需要填写的授信和贷款资料由多达18页到只需填写3页,由先授信后贷款到授信和贷款一步到位,效率大幅提升。至6月底,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各项业务指标均居全国分行前列,仅公安、大冶、曾都、襄阳、仙桃、汉川等6个县市区就发放惠农卡59.03万张、授信农户22560户。
为发放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农行仅在县域支行增加自助设备投入达近亿元,ATM机和POS机已覆盖越来越多的乡镇。
机构和人员是服务“三农”的基础。省农行选拔了一批业务精、懂管理、善营销的机关人员充实到“三农”业务队伍,同时采取返聘的方式聘请一批熟悉农村的内退人员加入其中。
今年4月,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农行“倾力支持县域经济做大做强”的经验介绍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创新突破瓶颈
由于“三农”的弱势地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干得越多越吃亏”的现象。而服务“三农”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省农行的答案是创新。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是全国首家由国有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开业一年多来,坚持服务当地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实现了存贷双增、质量提升、保本微利、安全经营的良好开局。截至4月末,存款余额达到4030万元,贷款余额3450万元,贷款收息率和到期贷款收回率均为100%。
根据县域小企业信贷需求旺盛,但抵押担保物缺乏的特点,省农行先后研发“银彩通”、“电话钱包”、“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等金融产品44种、县域和“三农”产品177种,创新了铜单质押、仓单质押、林权质押和存货质押等抵押方式。
湖北兴业炉料公司自有资产抵押不足,农行推出武钢磅单质押贷款,仅去年以来,就累计投放贷款3.5亿元。去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缴税7624万元,成为老区麻城市的第一利税大户。
积极创造条件引入信贷风险摊薄机制,先后与省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融资。
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农行惠农卡发行已突破150万张,农户授信22亿元,小额农贷净投放超过16亿元。省农行服务“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编辑:管理员)